三、确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论依据 1、可靠性 即:“没有重要错误”,“没有偏向”,“如实反映”,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技术上的正确性;在立场上的中立性;在结果上的真实性。假设信息不可靠,不但无益于决策,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难,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外,实施的无差别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也是造成和加剧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制定执行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会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2、可比性 即:会计核算应当按照现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元素口径一致,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这里所说的可比,是有其前提条件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的可比是在某些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相对的可比,因此,将一个规模小、人数少的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与一个规模大、人数多的大型企业相比,显然,失去了可比的意义。如果我们强求大企业与小企业采用同样内容的会计科目表,编报同样内容与格式的会计报表,提供详尽程度相同的会计信息,这实际上是对可比性会计原则的片面的、僵化的理解。因此,会计信息的比较在特定的范围获得更有意义的结果,才符合会计的可比性原则。 3、相关性 即: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有关的经济决策。故,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企业,无论从理财方式、渠道,还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都各有差异。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想要获得的信息相对单一,反知,大规模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则需要更多、更复杂、更为详尽和全面的会计信息。因此,有必要制定有差别的会计制度,才能体现会计的相关性原则。 四、推进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一)认真履行相关法规、政策,确保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政府越加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全国人大已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此法律从资金、政策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从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这意味着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将得到大大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为其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要达到以上要求,需要各级部门,银行金融机构及社会服务部门严格履行中小企业促进法之规定,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使中小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规范化问题。 (二)加强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依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抗风险能力差,内部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就显得颇为重要。要搞好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可行性原则;二是严密性原则;三是无偏袒原则;四是时效性原则。具体可制定: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审计制度等。一项制度制定的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也将大打折扣,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必须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录用、培训和考核。 (三)以中小企业会计的特点为基础,设计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 实行有差别的会计制度,首先,在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设计上应区别于大型、上市公司,以便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其次,根据不同行业的特殊性,在不违背统一会准则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增加或允许企业自行设置部分科目;第三,会计核算方法应做到简化明了,节约资源,例如:不需计提各项准备,只需编制简化型财务报告,避免复杂的、专业性强的结构,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快的理解财务信息。 综上所述,形成一套真正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体系,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和各个层次部门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董淑梅.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的探讨.中国商界.2009(4) [2]王利星. 关于制定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思考.事业财会.20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