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移民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最根本是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寻找一条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提高其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贫困人群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必须重视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中国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大都分布于深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衡的地区,有些地区已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如果仍旧延续就地扶贫的模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贫困面貌,而且也不利于这类地区的生态修复。从长远来看,生态移民将是解决这类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生态移民将生活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就地扶贫区的居民搬迁出来,能够更好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及空间结构优化的结合,实现富一方群众与保护一方生态的双赢。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要充分考虑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压力,迁入地可选择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生产生活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生态保护设施相对完善适宜大规模开发的中心镇、小集镇、城郊或城关镇,或者是新规划建设的移民新村,真正改善搬迁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教育扶贫模式 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实施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发展战略,以政府办园为骨干,以社会办园为主体,实行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办学方法,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高标准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教育的办学规模,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发达地区建立高中代培生的长效机制,设立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民族班”,推动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不断优化教育布局。其次,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善针对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既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也要考虑个人特点,使得培训大家既愿意学又能学以致用。高校招生政策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提升少数民族人口整体素质,拓宽少数民族学生异地学习异地就业的渠道,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四)特色产业助推模式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产业应当依据其地区特色,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优势的产业。首先,要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出效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三产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民族产业,积极地将少数民族的特色资源打入市场,通过市场交换增加少数民族贫困农户的收入,缓解收入贫困。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设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宣传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其次,依托少数民族地区的水土资源、区位环境、产业状况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等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就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使其收入来源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11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http://www.seac.gov.cn/art/2012/11/28/art_144_171801.html,2012-11-28 2.贾若祥,侯晓丽.我国主要贫困地区分布新格局及分布特点和类型[J].党政干部参考,2011(8) 3.熊理然,成卓.中国贫困地区的功能定位与反贫困战略调整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 4.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1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张永丽,景文超.试论中国的人口转变、结构转型与刘易斯转折点[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6) |